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(治理之道)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和作風,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,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!苯衲9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強調要“弘揚光榮革命傳統(tǒng),解放思想、改革創(chuàng)新、再接再厲”。陜西省榆林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、重要指示精神,大力弘揚光榮革命傳統(tǒng),持續(xù)深化黨史學習教育,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努力為譜寫陜西高質量發(fā)展新篇章作貢獻。
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。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(fā)展第一位的問題,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(yè)興衰成敗。延安時期,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事業(yè)從低潮走向高潮、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時期。在13年崢嶸歲月中,我們黨之所以能從小到大、由弱到強,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,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(tǒng)一領導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。黨員、干部必須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作為立身之本,增強“四個意識”、堅定“四個自信”、做到“兩個維護”,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、政治領悟力、政治執(zhí)行力,用延安精神滋養(yǎng)初心、淬煉靈魂,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、查找黨性的差距、校準前進的方向。
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。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,不僅成為抗日戰(zhàn)爭和中國革命勝利的保障,直至今天依然是我們解決問題和推進事業(yè)的法寶。當前,世情國情黨情都在發(fā)生深刻變化,黨員、干部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、把握時代、引領時代。要帶頭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不斷錘煉理論聯系實際、求真務實的思想品格和作風,以新發(fā)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(fā)展,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(fā)展格局。
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。在百年奮斗歷程中,我們黨干革命、搞建設、抓改革,都是為人民謀利益,讓人民過上好日子。延安時期,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,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。中央領導同志以身作則、廉潔奉公,黨員、干部樹立起親民愛民為民理念并付諸行動。從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“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”,銘記“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”,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,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(xiāng)村振興有效銜接,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續(xù)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發(fā)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。延安時期,邊區(qū)軍民一手拿槍,一手拿鋤,開展大生產運動,戰(zhàn)勝困難,實現了糧食、棉布等日用品的自給。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,榆林干部群眾堅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,堅持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在長期的“北治沙、南治土”實踐中與惡劣的自然環(huán)境作斗爭,推動萬畝流沙披上綠裝,沙區(qū)植被覆蓋度不斷提高。當前,榆林市經濟社會發(fā)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,必須堅持和發(fā)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大力推進綠色產業(yè)、現代農業(yè)等領域創(chuàng)新,把創(chuàng)新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,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(tài)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(tài)錨定目標、銳意進取。
(作者為中共陜西省榆林市委書記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1年12月03日 第 13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推薦閱讀
相關新聞
熱門排行
- 1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…
- 2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…
- 3在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誕生地向駐外使…
- 4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 傳統(tǒng)“家事”上…
- 5教育部發(fā)布《教師法(修訂草案)(征…
- 6講好“西鳳故事” 做好中國品牌
- 7中共陜西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在西安舉行
- 8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…
- 9陜西政務服務“秦務員”APP上線“…
- 10簡政不減責 放權不放任(經濟新方位)
- 11西安躋身2021城市數字化轉型百強…
- 122021年陜西省電影項目推介會暨西…
- 13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
- 14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(jié)將于12月…
- 15胡春華在陜西督導國家鄉(xiāng)村振興重點幫…
- 16綠油油田地上的幸福生活
- 17西安理工大學召開“孫振天水利水電教…
- 18陜西省共設置新冠疫苗接種點2498個
- 19潼關肉夾饃協會致歉:深感自責 立即…
- 20西安嚴查隱匿性校外培訓機構